竹竿那头
来源:潍宿高铁至青岛连接线项目  作者:李群       时间:2025-08-12   
【字体:

周末午时,暑气蒸腾,蝉声如沸。我携小儿回到久别的故里。取出预备好的长竹竿,竿首缠绕着昨夜用心揉洗得黏稠透亮的面筋。我小心翼翼举起竹竿,仿佛托起一段沉甸甸的旧时光。儿子仰着小脸,目光紧紧追随着竿尖的移动,那份新奇与专注,瞬间让我恍惚,仿佛看见许多年前,父亲身旁那个踮着脚尖、屏息凝神的小小身影。

儿时炎夏午后,粘知了是父亲安顿我顽皮心性的法宝。为防我偷偷下河,他便以这约定哄我安心午睡。醒来后,我们父子俩便一头扎进蝉鸣的绿荫里。初时,我只尾随其后,父亲粘下一只,我便忙不迭去接摘;后来,我也拥有了自己的竹竿,两人在树影间穿梭“作战”,两小时竟能收获百十个战果。父亲技艺精湛,战绩总遥遥领先。他谆谆教导的细节至今清晰:手腕要稳,双手紧握竹竿,屏息凝神,莫碰枝叶;靠近目标,迅疾出手,瞄准知了薄翼根部,粘住后疾速收竿。手指捏住知了,在面筋上轻轻一旋,再利落一拉,翅膀便脱开,只留微痕。

粘来的知了,扭去翅膀洗净,投入滚沸的花生油锅。瞬间,“滋啦”声响,香气四溢。盘中乌黑油亮、酥脆焦香的知了,拈一只入口,鲜美异常,唇齿留香,那滋味早已深烙记忆。父亲曾说,我幼时,他与母亲总细心剥出知了背上那丁点最营养的精肉,送入我口中,他们则嚼着其余部分。此刻,我亦如法炮制,挑出那点精粹,送入儿子微微张开的嘴里。孩子鼓着腮帮,津津有味地咀嚼,眼睛亮如星芒。心尖悄然一颤——原来这就是传承。自己当了父亲,才真正懂得其中无法言传的情愫,是盈满心窝的幸福,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骄阳炙烤、蚊虫叮咬,只要看着孩子欢喜的吃相,一切煎熬便心甘情愿地消融了。

工作后,粘知了的机会日渐稀少,但一有闲暇,总要寻机过过手瘾。去年,我也成了父亲。然而,我的父亲,却在前年因病故去。树影依旧婆娑,蝉鸣依旧喧嚣,却再无人与我并肩而立。此刻我举起竹竿,眼前清晰晃动着父亲当年汗透衬衫的背脊。我对着咿呀学语的幼子讲解要领,声音里竟不自觉地回响着父亲的语调;手臂每一次示范性的挥动,都像是在温习他当年教会我的姿势。竹竿探向树梢,面筋黏住了一个奋力扑腾的活物,就在那一瞬,竹竿那头仿佛陡然一轻。那双曾经在另一端稳稳托举、暗中助力的手,已然不在。只有儿子的小手忽然扯了扯我的衣襟,仰头急嚷:“爸爸,还要一只!”树影筛下细碎光斑,蝉鸣如急雨倾泻,泼洒在闷热的空气里。

我低头,将新粘的知了轻轻放入儿子温热、柔软的小掌心。那小手笨拙又小心地合拢,感受着掌中生命的悸动。

父亲,此刻我站在了您当年的位置。手中竹竿探向天空,却仿佛探进了一片无涯的岁月之海——竹竿那头轻了,这头却沉甸甸地满了。我终于彻悟:所谓传承,不过是学着您的样子,笨拙地举起竹竿,去粘住那树梢上声声不息的夏天;在油锅的滋滋欢唱里,将生命中最精粹的那一点滋味,默默递向另一只向上摊开、充满期待的小手。

蝉声如沸,我们都在声音的洪流里,被时光推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