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昌:用实干践行初心
来源:党委工作部  作者:王震       时间:2025-08-18   
【字体:

张洪昌在检查施工现场(王志泽 摄)

暮色四合,微风徐徐。中铁二十五局五公司广州新塘站项目的工地上,吊臂横亘在金色的夕阳下,一辆辆渣土车经过洗车台后驶入便道。一个身着橙色工装的身影不停穿梭在各作业面间指挥作业,安全帽下的眼睛格外明亮——他就是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项目总工程师张洪昌。十五年扎根施工一线,从云桂铁路的崇山峻岭到广州新塘的繁华枢纽,这位“80后”工程师以砂石为墨、以钢轨为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建设者的初心答卷。

千磨万砺,开辟通途

2010年盛夏,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张洪昌背着行装走进云南山区,踏上了修建云桂铁路的新征程。云桂铁路红石岩隧道正洞全长14580米,横洞、斜井及平导约14024米,最大埋深470米,洞身穿越3个断层,其间岩溶发育强烈,暗河丛生,地质变化无常,安全风险极高,是原铁道部I级风险隧道和云桂铁路云南段重点控制工程。23岁的张洪昌站在红石岩隧道洞口,第一次懂得“工程”二字的重量。这个在千湖之省长大的年轻人,望着14公里隧道的蓝图,突然觉得课本里的“岩溶发育”“断层破碎带”不再是冰冷的术语——隧道中各种机械的轰鸣与不断进出的施工班组,成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堂实践课。

“隧道施工是硬碰硬的技术活,来不得半点虚的。”老工程师匡安文的手掌拍在他肩上时,张洪昌正蹲在地上记录围岩数据,工装裤膝盖处的泥浆已结了层硬壳。此后的1500多个日夜,他的笔记本里藏着比隧道更深的执着:白天扛着全站仪在掌子面测量,汗水在脸上冲刷出“岩灰脸谱”;夜晚缩在板房里啃《验收标准》,铅笔在围岩分级图上反复勾勒。最惊险的是那次隧道变形抢险,在埋深470米的隧道里连续奋战36小时,当险情排除时,他的衣服已和身体粘成一体。

张洪昌在现场指挥施工(王志泽 摄)

“那时总问自己:这么苦值得吗?”多年后他摩挲着当年磨旧的安全帽,黝黑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直到隧道贯通那天,当地老乡拉着我的手说‘以后出山不用绕三天路了’,我才明白,工程师的价值,要靠脚下的土地来丈量。”

2015年春天,28岁的张洪昌来到湘江之畔开始了职业生涯的“二次挑战”。长沙地铁3号线工地上,直径6.25米的盾构机像钢铁巨蟒蛰伏在地底。面对130米长的淤泥质软土层和京广铁路框架桥涵“拦路虎”,从未接触过盾构施工的张洪昌成了“问题收集器”。他把办公室墙面贴成了“参数森林”——每张便笺纸上都记录着盾构机的“脾气”:“刀盘扭矩与地质适应性”“同步注浆压力控制”……连食堂师傅都跟他打趣:“怎么总是带着本子来,是要和饭一起吃下去吗?”182个日夜的“贴身观察”,让这个盾构“门外汉”成了技术攻坚的“硬先锋”,他编写的6套专项施工方案全部通过专家论证,盾构始发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圆满完成。

“土压平衡系统压力波动异常!”某个深夜,当监控屏幕上的曲线出现异常时,连续工作19小时的张洪昌突然从行军床上弹起。他带着技术员钻进闷热的盾构机,打着手电筒检查每个管路接口,直到凌晨四点终于找到症结,他的工装已能拧出水来,可眼里却亮得像藏着星星:“那一刻突然懂了,工程技术没有捷径,所谓‘经验’,都是实打实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积累的心得。”

五年间,他所在的团队啃下盾构下穿通讯大楼、京广铁路线、三角塘泵站等6大技术难关,创造了3个区间6次盾构始发到达施工“零事故”的纪录。撰写的“闹市区富水砾石软土地层地铁盾构隧道沿河下穿铁路桥施工工法”获评为“山东省建设工程工法”,“一种富水流塑地层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框架桥施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地铁盾构隧道沿河下穿铁路桥的砾石软土层变形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技术成果被钱七虎院士团队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项目部荣获中国铁建“标准化工地”,参建工程获评湖南省“优质工程奖”“芙蓉奖”等荣誉。

从云桂铁路的崇山峻岭到长沙地铁的地下脉络,张洪昌的成长轨迹恰如盾构机的推进曲线:有穿越断层的阻滞,有突破软土的滞涩,却始终朝着光明的方向一往无前。

枢纽攻坚,挺膺担当

2021年4月,调任广州新塘站项目总工程师的张洪昌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这个集国铁、城际、地铁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面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天内完成85项开工准备工作。“没有退路,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张洪昌又把行军床搬进了项目部会议室,墙上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被铅笔描得发黑,127个交叉作业点像战场坐标般刺眼。他带着技术团队连续48小时推演,将85项开工准备工作拆解成“小时级任务”:凌晨三点敲定钢筋加工场布置方案,清晨五点蹲守材料堆场协调吊点,上午九点冒雨与邻近标段谈判交叉作业界面……当工程如期开工时,他的施工日志上画满237条进度红线,而行军床上的床单已沉淀了圈圈汗渍。

2023年6月,当“三铁合一”换乘中枢的施工蓝图摊开在张洪昌面前时,这个有着13年工程经验的“老工程师”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95天工期、3167平方米建筑面积、16878立方米地上建筑体积,场地被国铁站房与环城路夹成“一线天”,还要直面高温台风暴雨与既有线施工的“双重夹击”。

“钢筋密度太大,混凝土灌不进去!”2023年7月的一天,天气骤变,夜色阴沉,电话中技术主管陈磊的声音带着哭腔。张洪昌抓起安全帽冲进夜幕,手电筒的光束在钢筋缝隙里晃动,雨水混着泥浆灌进雨靴。“改!”他大喊一声,声音中透着坚毅,“增加3个布料点!振捣频率提升一倍!”凌晨3点,终于赶在雨水落下前完成了浇筑。面对28m钻孔灌注桩施工发现的桩头尺寸偏差、桩底沉渣较厚等问题,他带领QC小组昼夜攻坚,改进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将合格率从94%提升至100%,节约费用12.88万元。类似的“破壁时刻”在这95天里不断上演,2023年9月23日,还建出入口、换乘通道及南交通核同步开通运营,顺利匹配国铁开通节点,这个年轻的技术团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技术不是藏着掖着的宝贝,是要让更多人握得住的‘金钥匙’”。在项目技术交底会上,张洪昌总会带上那个磨得起边的厚笔记本——扉页是师傅匡安文的题字“知行合一”,内页记满15年来的“错题集”:从红石岩隧道的岩溶处理到长沙地铁的盾构参数,从混凝土配比失误到桩基定位偏差,每一页都写着“教训”与“对策”。十年间,他带出的23个徒弟中有11人成长为项目技术骨干。“师傅常说,‘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比困难多’。”如今已成为新塘站工程部部长的徒弟孙伟,办公桌上也摆着一个象征着传承的同款笔记本。

张洪昌在讲解图纸要点(王志泽 摄)

2024年夏天,当《复杂环境下绿色基坑支护体系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时,张洪昌正在带着徒弟们调试BIM管理系统。“技术创新的目的不是发论文,是要让工友少流一滴汗、项目少费一度电。”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说。

暮色中的新塘站灯火璀璨,张洪昌站在换乘大厅里看着穿梭的人群。十五年来,他参与建设的工程总里程约等于13个长江大桥的长度,手机里存着2000多张工地照片,最新的一张是清晨五点的施工现场——朝阳穿透薄雾,吊臂与脚手架在地面投下金色的网。“你看,这多像我们建设者织就的梦想。”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比星光更亮的光芒。如今,新塘站“三铁合一”的穹顶下,日均2万人次的换乘客流中,极少有人知道那个总穿工装、戴安全帽的身影,但他留下的技术密码与精神火种,恰是一代代铁建人传承的缩影:他们以铁肩担使命,用智慧破难题,在深隧与楼宇间书写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初心答卷。